管理思想的发展,挺有意思,其发展是伴随着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演变。在15年前,大部分玻璃深加工企业,切割出来都是不分流程卡的,按照任务单生产,优秀点的采用任务单加交接单,随着中空玻璃的不断提量,随着ERP工具的不断发展(特别是派尔ERP的快速普及),大部分中型玻璃厂,都已经形成了下面的模式:
大部分玻璃厂,都已经能做到一架对一架,部分企业还直接做到一片对一片。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中空前倒片的。为了做到按流程卡落架,切割的繁琐程度增加不少,效率降低不少。
为了中空好倒片,散单往往在切割就已经贴上了标签,很多企业,比如愚工、海利宁(今为北玻)、世创、bottero等都曾经(现在)研究在切割贴标签,现在愚工等早已放弃了这个项目的研究,而bottero在本届北京玻璃展会上展出了这款机器。
切割贴标签,最大的问题就在于,清洗被清洗掉。所以现在愚工、盈钢、力创、高力威等的方案都是清洗后贴标签,解决了清洗后标签洗掉的问题。然而,不是所有的都是智能线,有些是单边磨,有些是四边磨,以及原来购买的双边机,所以大部分企业即使上了智能线,依然在切割贴标签。
即使,所有的全部采用智能双边磨,采用清洗后贴标签,依然无法解决在钢化前揭标签,钢化后再次贴回去的麻烦以及贴错的风险(统计概率达到1%)。
固然,采用LISEC以及类LISEC的自动格栅仓储(比如北玻、高力威、精工等),将切割、磨边、钢化以及中空连成一条整线,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,然而,完全固化线的柔性牺牲、高昂的设备造价和维护成本,不是每家工厂的最佳选择。
随着以杭州愚工为代表的测量台的快速发展,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了新思路。以这个测量台为工具,配合软件的修改,管理思路可以发生更改。回归到钢化后分架成为可能。工作流程如下图:
从上图看,切割随便放玻璃,是不是和15年前很像?是,但是又不一样!核心点就在于,钢化前(含钢化)工序,以一个切割批次(优化包)为生产的最小单元,然后在钢化后重新识别,分架,以达到中空前的一架对一架!
钢化后的系统,自动实现如下几个功能:
我们由于记录了玻璃的实际落架顺序,那么工人方便直接按照Low-E的落架顺序,来调整白玻架的顺序,以达到一片对一片。当然,如果将这些信息直接导入到第三方格栅仓储架,可以实现智能化。下面假设每片玻璃都不同,其中数字是订单序号(也就是下单录入尺寸的顺序号)。
工人看到,在Low-E架,5号片是第一片,那么将白玻的第6片抽出来,放到一个空架上,然后在做个标记,表示已经抽走(如上图)。依次完成后就达到了一片对一片。